|
|
只有河南,是建業集團聯袂王潮歌導演共同創作的一部創新文化作品,是建業“挖掘、保護、傳承、光大”中原文化的又一次創新,是王潮歌“印象”“又見”系列之后的升級力作。項目總占地622畝,核心區是一座單邊長328米、高15米的幻城。幻城內擁有21個大大小小的劇場、總時長近700分鐘不重復的劇目,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演出時長最長的戲劇聚落群之一。

只有河南以厚重深遠的中原文化為題材,以戲劇藝術為手段,以獨特的東方建筑為載體,結合數字技術賦能文旅體驗,向世界講述河南故事、中國故事。
一、服務特色——以創新四力破局文旅同質化
與同類文旅產品相比,只有河南更加注重對戲劇藝術的還原與游客體驗的提升,通過對河南文旅市場的分析,不斷強化景區特質,用差異化運營,吸引目標游客。

大墻投影
(一)科技賦能智慧文旅新范式
1.“一機游幻城”智慧服務
基于5G+MR技術,聯動各類App,依托微信、支付寶開發了只有河南官方小程序,集門票購買、電子導覽、酒店預訂、攻略推薦等功能于一體,打造“一部手機游幻城”,實現了線上全景導覽,并不斷提升景區體驗的科技感,讓游客獲得數字世界與現實融合共生的獨特體驗。
2.科技賦能解碼戲劇文化新表達
通過5G+光影與動態,以劇場演出為核心,結合數控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等高科技裝備賦能創新演藝,打造虛實互動的精彩劇目演藝。在舞臺上創新應用多媒體技術、全息投影技術、三維實境技術、多通道交互技術、機械數控裝置等手段,突破演員、觀眾和舞臺之間的界限,帶給游客沉浸式觀演體驗。游客能夠在欣賞行進式表演、劇院式表演、沉浸式表演、互動式表演、多媒體表演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游玩體驗。

高粱
(二)文化內核重塑旅游深度
1.戲劇藝術活化歷史
只有河南將傳統的觀光旅游,用戲劇的方式轉化成了帶有共鳴性的體驗式旅游,深度還原歷史場景,豐富演藝精神內核,讓體驗游更具象、更真實。演出將五千年華夏文化、根親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一場場戲劇之中,如“第七機車車輛廠禮堂”“天子駕六遺址坑”“候車大廳”等優秀劇目,以沉浸式的體驗,加深情感的共鳴。

夯土墻
2.創新傳承活化非遺
通過對中原地區非遺文化的深入調研和充分挖掘,結合現代時尚審美,只有河南將逐漸淡忘于現代視野的驕傲和傳統非遺從歷史的塵埃下掘出,化為可見、可親、可參與的沉浸體驗,以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展示給觀眾、給中原、給世界。景區創新搭建非遺市集、戲劇演藝、研學課程、原創活動四大載體,使非遺從靜態陳列走向動態傳承,落深、落實、落細非遺傳承與發揚,深入探索非遺與旅游的融合實踐。

河南的土
(三)品質化服務打動人心
1.溫度先行的服務理念
傳遞善意和真誠,是指導只有河南一切運營的基礎。為了讓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欣賞習慣的人,能夠同處一個劇場,能夠融入戲劇,互不打擾地看完一場不錯的精神體驗,只有河南做了許多的細節設計。在不同時期,送給觀眾花兒、高粱、麥種,在最熱天送出的免費礦泉水,最冷天送出的這個暖心包,提供的包括嬰兒車租賃、行李寄存等十大免費服務。這一系列的溫馨服務,讓只有河南這個文旅IP承載了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懷。

幻城劇場主劇照
2.服務設施持續升級優化
只有河南在運營中,始終堅持把游客放在首位,不斷根據游客的需求及反饋意見,及時優化景區各項設備設施。冬季,只有河南設置多處姜茶驛站,為游客免費提供姜茶、暖寶寶;夏季,只有河南全園區部署霧森降溫系統,在排隊區增設風扇等降溫設備。無障礙設施覆蓋全游覽動線,母嬰護理站建設達到國家標準,園區建立全年齡段友好理念,有效滿足多元化客群需求。
(四)品牌營銷實現聲量破圈
1.多元跨界拓展服務邊界
通過重組資源、跨界共生大力推動景區多元化融合發展。只有河南曾多次承接省市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大型文化活動,如“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系列活動、《當代》文學頒獎典禮、第七屆中國詩歌節閉幕式、世界旅游城市市長論壇等活動。同時,還積極配合湖南衛視、河南衛視“奇妙游”等系列節目錄制。在與各行業的跨界共生中,實現多方共贏。
2.聯手平臺樹立品牌特色
緊跟互聯網熱度,借助社交媒體等新平臺擴大景區對外品牌宣傳,助力景區運營推廣。相關數據顯示,“移動網民”各類APP的使用時長呈現出遞增的趨勢。基于此,只有河南抓緊時機,通過在全媒體社交平臺的持續發聲,在網絡受眾中樹立起了“文化游河南必打卡項目”的品牌標簽。

路標
二、品牌故事——從一片荒地到一座金黃
(一)構思萌芽:文化積淀的扛鼎之作
作為河南本土龍頭企業,建業集團自創立以來便將中原文化的挖掘與傳承納入企業發展戰略核心,提出“只有文化的,才是經典的”發展理念。多年來,建業逐步構建多元化文旅矩陣,在實踐積累了文化整合與運營經驗的基礎上,打造出“只有河南”這一扛鼎之作。2017年,只有河南項目立項,建業文旅開始了從單一文化場景復現,轉向對中原文明、黃河文明的系統性解讀與時代化轉譯,旨在以打造一個以文化內涵為核心的創新作品,突破文旅產品市場同質化的窠臼。

火車站主劇照
(二)獨特定位:戲劇為核的差異化布局
項目以“戲劇”為核心載體、中原文化為內容基底,構建國內首個超大型戲劇聚落。作為文旅融合的現象級新物種,只有河南實現了三個第一。第一次在“非目的地城市”成功開發“目的地產品”,選址非市區、無名勝依托的中牟縣,是對行業傳統的突破;第一次將戲劇作為旅游消費核心。在全國首次將高雅戲劇從“被消費主體”轉化為文旅“目的地”的獨立存在,具有超前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第一次實現了市場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的平衡。只有河南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有“文化”的不掙錢,能掙錢的沒“文化”的尷尬局面。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打造了一個文化和旅游、藝術和旅游、市場和社會責任融合的樣板。

李家村劇場主劇照
(三)發展歷程:從荒地到文化地標
2017年奠基立項,歷時四年,只有河南在2021年芒種時節耀眼綻放。開城初期便遭遇疫情沖擊,2021—2022年,經歷五次閉園、六次開園,累計閉園超180天。為應對沖擊,只有河南采取系列應對策略:優化成本保障核心演出;結合云直播、慢直播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參觀幻城,聯合李寧等國民度高的品牌提升曝光。經過種種努力,只有河南才能做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后的厚積薄發。截至2024年底,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累計接待觀劇人次超4000萬,其中年輕人80、90后占比達85%,省外游客占比達80%,觀眾來源超過50個國家,反復到訪的客人不計其數。引起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等多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通過一流的運營表現,還成功入選全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5G+智慧旅游應用試點項目名單》、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等40余項國家級、省市級獎項。

文明之光
三、結論與啟示
只有河南的成功,核心經驗在于:以在地文化為根基,通過多元化載體創新實現文化價值當代轉譯;以長期主義應對逆境,堅守品牌定位與文化初心;以生態思維構建“文化+商業+社會”多元價值體系。對文旅行業而言,扎根文化土壤,將地域特色轉化為不可復制的體驗,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文旅品牌也須具備“文化韌性”,在環境波動中保持核心價值穩定,才能創新拓展生存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