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延安市人民政府、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共同主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支持,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等單位承辦的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全國總決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本屆大賽吸引了全國943所高校、7085支隊伍、3.8萬名師生報名參賽。經過線上激烈角逐,60支隊伍脫穎而出獲得全國獎項;其中,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的6個作品獲得大賽特等獎。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夏林茂,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司長單鋼新,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徐海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顧曉園,黨委副書記、院長計金標等領導出席頒獎典禮。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第十二屆紅旅大賽以“筑夢新時代 青春譜華章”為主題,大賽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成就、形成的重要精神進行作品創作,設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其他八大賽區,設置“紅色旅游線路設計”“紅色旅游營銷方案設計”“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紅色足跡微視頻”“紅色精神微講解”“紅色故事微漫畫”六大參賽類別;大賽決賽以延安精神、陜西紅色旅游為作品設計重點,以線上形式舉行。自2011年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率先發起創辦以來,紅旅大賽已連續舉辦十二屆,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學生旅游專業賽事,入選教育部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被稱為“面向千校萬人的思政教育平臺”“行走在祖國大地上的思政大課”。




頒獎典禮現場

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司長單鋼新致辭
在頒獎典禮上,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司長單鋼新表示,紅旅大賽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一項創新舉措,讓當代大學生走進革命先輩當年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場景中,不斷激勵大學生創新運用專業知識詮釋紅色文化。希望青年學子們用理想與奮斗去書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讓紅色后浪奔涌不息、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講話
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表示,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將專業教育與紅色教育、思想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特色鮮明,有根有魂,已成為面向千校萬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做法經驗值得總結,大賽平臺彌足珍貴。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鄭曉燕視頻致辭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鄭曉燕表示,近年來,陜西深入推進紅色研學旅游,把紅色經典變成思想教育的生動課堂。希望借助大賽平臺,更多的青年學子來到陜西,在行走、實踐中弘揚紅色精神,展現時代風采。

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嚴漢平視頻致辭
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嚴漢平表示,大賽為延安紅色旅游量身打造了一批創意新穎的優秀作品。延安市將以本次大賽為新的契機,充分用好大賽成果,持續提升旅游綜合服務能力,推動紅色旅游再上新臺階。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顧曉園代表大賽組委會,總結本次紅旅大賽總體情況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顧曉園表示,學校將勇擔育人使命,以大賽為契機,育好“紅色種子”;以大賽為平臺,上好“思政大課”;以大賽為紐帶,助推創新創業;以大賽為渠道,做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先鋒。
頒獎典禮上,來自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桂林旅游學院、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的三個獲獎團隊分別作紅旅旅游線路設計、紅色故事微漫畫、紅色精神微講解展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參賽選手徐娜娜表示,“大賽給我們提供了‘沉浸式’學黨史的機會,更加直觀見證中國革命歷史的波瀾壯闊,更加深刻感受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讓我對新時代青年肩負的重任有了全新的認識。今后,我愿做紅色薪火的傳承者、紅色種子的播撒人,為祖國發展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為獲獎團隊代表頒獎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頒獎典禮前,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夏林茂與入圍本屆紅旅大賽總決賽的北京高校參賽團隊師生代表座談。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參賽師生代表圍繞參賽體悟、紅色文化育人實踐等內容暢所欲言,現場氣氛熱烈。

▲8月18日,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夏林茂與入圍本屆紅旅大賽總決賽的北京高校參賽團隊師生代表座談。

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夏林茂表示,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大賽自2011年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發起并創辦,今年已是第十二屆。通過比賽,看到了大家對紅色文化的熱愛,以及青年人朝氣蓬勃的創意激情,真切感受到大家參加紅旅大賽是真喜歡、真受益、真成長。大賽通過用好紅色資源、上好“祖國大地上的思政課”,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樹立紅色理想,以實際行動把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成功實踐。希望廣大青年師生通過大賽,深學百年黨史,感悟思想偉力,并立足國家和社會需要,在實踐中成長、歷練,不斷增長才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貢獻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供稿